去年冬天,当我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盯着不断下滑的业绩报表时,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两年所谓的"创业"更像是在玩一场没有规则的赌博。作为典型的95后创业者,我们这代人最擅长的就是用激情代替思考,用速度掩盖规划。
直到那个失眠的夜晚,我重新翻开了被丢在角落的《竞争战略》。书页间斑驳的咖啡渍像极了我混乱的商业逻辑。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每个字突然都有了全新的意义 - 原来我们不是在和同行竞争,而是在和整个产业结构对话。
第二个月,我做了一个让团队震惊的决定:砍掉公司40%看似赚钱但缺乏战略价值的业务线。财务总监拿着报表的手在发抖,而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"战略性放弃"。三个月后,释放出来的资源让我们在细分市场实现了200%的增长。
现在回想起来,战略思维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我的决策维度。以前看到的是"怎么做",现在思考的是"为什么要做"。就像下棋一样,真正的棋手永远在布局三步之后的局面。这种思维转变带来的不仅是业绩数字的变化,更是整个创业格局的重构。
最近面试新人时,我总会问一个问题:"如果给你一百万,你会怎么花?"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,藏着我对战略思维最朴素的理解 - 资源永远有限,而选择决定成败。这大概就是两年创业路上,最昂贵的学费换来的最珍贵的认知。